智慧城市书房(智慧书屋)建设方案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5年1月)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2015年5月)
3、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7年4月)
4、《关于做好2021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
5、《“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阅读。自2014年始,“倡导全民阅读”已连续八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突显出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地位的不可动摇。
2017年开始实施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中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公共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室)、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社区书屋、流动站点、公共阅报栏(屏)以及基层综合文化中心等全民阅读设施建设并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加强居民生活区、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阅读设施配套建设,加强数字化阅读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健全阅读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采取多种形式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服务。
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主要任务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提升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统筹协调、组织指导、服务援助能力。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推进公共图书馆功能转型升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 。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社会公共图书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公共图书馆发展方兴未艾,馆舍建筑、馆藏资源、技术创新、服务升级等方方面面日新月异。新的馆舍不断建成,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到馆读者数量持续增加,图书馆渐渐成为社会的关注点。我国城市公共图书馆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图书馆的现代化程度及其为城市建设服务的水平,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时代的到来,城市公共图书馆将以信息整合和传播者角色,融入到整个社会信息网络中去。通过网络这一新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服务方式的新变化,为公共图书馆如何开创服务工作新局面带来了新挑战。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世纪,要求一个城市图书馆的藏书总量、构成、管理手段、服务的方式和水平等方面都能与发展现代化城市的要求相适应,而新型的RFID智慧图书馆是从系统和硬件全方面进行升级,为不仅能为各公共图书馆建立紧密联系,实现资源共享,数据互通而且给广大读者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和舒适的环境。
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文献,并提供利用、传播文化知识的场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对公共图书馆作了如下阐释:“公共图书馆,在作为持续终身的普遍教育中, 以及在掌握人类知识和文化成就的过程中,都是民主信念的显示,它是记录人类思想观念、表达人类创造性想象力的主要工具,是供一切人自由享用的”。
图书馆既是人类文明的宝库,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图书馆信息资源是一种无形的知识资源,在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今天,图书情报信息的快捷度和灵敏度至关重要。因而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传播和交流中心将发挥巨大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和专业图书馆、其它图书馆等构成的图书馆体系。在跨越新世纪的信息时代,图书馆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自助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等新型图书馆成为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整体趋势,联合服务、网络化、集群化、自助化、便利性成为现代图书馆显著特征。这些新型图书馆和特征的出现,使得图书馆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社会效能随之而改变。
24小时城市书房是一所面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方式,采用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自助办证和自助借还书服务,为充分发挥休闲功能,在各楼层设置了读者休闲区,为读者提供休闲报刊、地方杂志,供读者进行自助学习与交流、无线上网等活动,发挥图书馆的文化宣传与信息交流作用。
但评估情况表明,95%的村居社区图书室(屋)读者寥寥无几,很少开放服务,形同虚设,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补充作用非常微弱。究其原因是传统的基层图书馆建设和布局模式欠缺科学性,不适应现代图书馆发展要求,与社会需求不对接,存在“三个不便”、“三个不足”,即时间、空间、找书不便和人员、资源、效能不足等问题。
24小时城市书房是传统图书馆的创新和特色,具备方便、高效、对接需求、可持续性发展等特点,可以解决基层图书馆“三个不便、三个不足”等问题,符合公共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规律与现实要求。本项目的推广建设,对推动全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阅读权益,发挥巨大作用。
以 “城市书房”为手段,拓展新形态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设海量信息资源,构筑空间全覆盖,时间全天候的服务网络,全面推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完善总分馆建设,保障群众的基本阅读权益,促进城市阅读新生活,实现文化便民、利民、惠民的根本目标。
条码的借还书流程仍然需要人工打开图书扉页并找到条码位置后才能扫描条码。这样的操作流程繁琐,效率很低。同时,由于条码容易磨损或脱落,更影响借还书的效率,同时也会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
应用RFID识别技术的自助借还书机可以实现随意放置在读写器读写范围的多本书一次性借阅或归还操作,是条码操作效率的几倍,借还效率大大提高。
依靠人工的图书盘点工作,特别是书架图书的盘点工作量太大而且效率很低。图书管理员盘点书架图书要凭自身的记忆对图书进行分类放置和记录,费时劳神又很难达到目的。引入先进的RFID图书馆盘点工具和方法,可以实现图书盘点的自动化。
利用RFID非接触、远距离、快速读取多个标签的特点,结合盘点车和层架标签,可以很方便地实现书籍盘点、顺架、查错架、缺架清查工作;同时上架时还可根据书库图形化路线指示馈按正确位置摆放馆藏。
读者经常会对图书馆产生不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由于图书馆没有有效的手段对图书进行盘点,但是因为管理系统没有准确的记录,结果导致了读者系统里能够查到图书,但是实际上却找不到;
2.由于借还书的效率较低,借还书排队等候时间太长,读者无谓的浪费时间,导致不满意;
3.借还书中出现信息读取错误,条码无法读出,增加读者等待时间,导致读者不满意;
4.随着全社会对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图书馆需要迫切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读者满意度。
图书馆采用RFID系统可以给读者带来的影响有:
1.避免排队等候,更方便更快捷;
2.更长的图书馆开放时间;
3.隐私性、选择性和独立性;
4.高科技带来的全新感受。
1.可以实现无人图书馆:RFID技术的应用,使无人图书馆成为可能,图书馆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全开放;
2.图书馆业务流程和重组:RFID解放了流通部门占有的大量人员,使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组变得必要和可行;图书馆将从以馆藏为中心转向以读者为中心,提供给读者的服务将迈向多元化、高级化和人性化;
3.参考咨询性工作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是读者与信息资料之间的中介,从而使图书馆区别与一般的信息工具或网络。图书馆流通工作淡化后,参考咨询工作会成为图书馆的主要工作;
4.不满足于开展阵地服务、传统服务、充分利用各种设施和技术条件,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使图书馆的服务广度和深度都得到延伸,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除了图书、光盘、馆藏珍品外,图书馆对其它方面的管理也需要数字化。例如:对读者的管理、行政管理、小额消费等,传统的管理费时费力,缺乏效率,对读者、馆员都很不方便。通过RFID技术,能够有效将这些环节都数字化起来。
通过使用RFID技术,要以在图书馆中实现快速馆藏清点功能,借/还书时即时资料识别和安全防盗功能、快速准确的数据库检查和更新功能,这使得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简便。
RFID标签系统可以和传统的安全系统同时使用,可以与现存的图书馆基础设备和集成图书馆系统进行无缝连接。
24小时城市书房是一个无人值守并由读者自助借还书的自助图书馆,是一种新型的智能图书馆,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等为一体的24小时自助服务平台。该平台通过网络通讯与云计算技术,可与市、区、学校图书馆之间进行馆藏资源共享,信息交互。可实现让读者在24小时城市书房内,通过自助的方式享受借书、还书、阅读、办证,续借、预约等服务。采用智能安防技术,提供安全保障,给读者们创造了一个优雅、安静的阅读氛围。
方案系统架构
城市书房软硬件全套解决方案和报价请加微信13910922001